暑假來了,請閱讀——避免暑期學習失落的最佳良方
2022-07-26

【暑假來了,請閱讀——避免暑期學習失落的最佳良方】

作者:李佳恩 臺師大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 研究員

暑假兩個月的時間給了學生們一個喘息與充電的機會,每個學生(或家長)各自安排或不安排了不同的活動,或滑動著社群軟體玩著遊戲、參與了家庭旅遊、夏令營活動、安親班或暑輔班、或在暑假尋找到了幾本自己喜歡的圖書,沉浸到在書中的世界,讓思緒隨著書中的圖文一同漫遊與想像。 殘酷的是,儘管悠閒的暑假像是「一眨眼」就過的,但實質上這「兩個月」期間不同的活動安排,將會影響到學生未來學習與規劃的能力。若學生在暑假沒有進行適當學習或閱讀活動,學生將在開學後與其他同學產生學習的落差。這種暑假過後學業成就與閱讀技能的下滑的現象,被稱之為「夏季學習失落」(summer learning loss 或 summer slide),一次次暑期學習失落的累積,也將造成會使同儕間的程度落差越來越大。

但也不用太過擔憂,多項研究表明暑假的「閱讀活動」能有效減少暑期學習失落的現象,也是養成學生閱讀習慣的好時機。閱讀是所有學習的根本,透過大量的閱讀能夠增進學生理解的能力、培養更自由的思想,若在閱讀中找到樂趣也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產生莫大的益處。 要鼓勵學生在暑假進行閱讀,過去多年對閱讀的研究顯示出了幾個方向,能夠提供給家長與學生參考: (一)讓學生自己選書,自己選的最好看 讓學生去依照自己的興趣或指引的大方向,「自己」進行選書閱讀會較指定讀物會有更高的閱讀動機。若有餘力能擁有圖書(購買圖書)也會比借閱的圖書來得更有閱讀動機。 (二)參考熱門圖書、系列圖書啟發學生閱讀動機 「因為大家都在讀,所以我也想讀!」圖書也是能與同儕間能夠互相討論的話題,同儕間熱門圖書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 系列圖書擁有多本圖書以類似的敘事結構,延續同個世界觀、同一群人物的內容,學生一但進入到了書中的故事與人物中,便會自動自發一本接一本的看下去,相當適合接觸閱讀的孩子。待學生熟悉了閱讀模式、培養了閱讀品味後,自然也能夠有鑑賞單冊的作品的能力。 另外,若學生有興趣的電影、影集、動畫有圖書,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閱讀動機。家長可以試著鼓勵學生去閱讀這類圖書並討論兩者間的異同。 (三)選與能力相符的書,讀得懂才不挫折 臺師大開發「SmartReading」系統,作為學生閱讀能力診斷與圖書難度分級技術,能精準評斷出學生與圖書的難度——SR值(值愈大,表示圖書的難度愈高,所需要的閱讀能力也愈高)。

目前學生可以透過單位合作或參與閱讀活動(如:科普閱讀力大賽)的方式來進行的DACC測驗,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並在SmartReading系統,自由選擇相應SR值區間的圖書,進行多元有趣的閱讀的紀錄,培養閱讀興趣與能力。沒有進行DACC測驗的學生,亦可以在SmartReading官網「閱讀查詢系統」中,參考SR值與適讀年級(該年級普遍的閱讀能力區間)進行調整,做為學生暑期閱讀選書時的參考。若學生選的圖書較能力高出許多,家長可以考慮進行陪伴與共讀,同樣能增加更多的閱讀體驗。

事不宜遲,閱讀百益無害,趕緊找到有興趣的書開始進行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吧!

參考文獻:
Quinn, D. M., & Polikoff, M. (2022, March 9). Summer learning loss: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Brookings. from https://www.brookings.edu/....../summer-learning-loss......
Smith, M. (2021, July 21). Commentary: Why reading at grade level shouldn't be our only goal. EdSource. from https://edsource.org/....../why-reading-at....../658292
10 activities to prevent Summer reading loss. Oxford Learning. (2022, June 29). from https://www.oxfordlearning.com/preventing-summer....../
McGill-Franzen, A., Ward, N. & Cahill, M. (2016). Summers: Some Are Reading, Some Are Not! It Matters. _The Reading Teacher_, 69( 6), 585– 596. doi: 10.1002/trtr.1461
余民寧、薛智暉(2021)。不同類型暑假活動對學習成長之潛在影響-TEPS之縱貫資料分析。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