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力專欄:基礎閱讀能力和高層閱讀能力的關連(下)》
教育測驗與評量領域 李奕璇博士
上週我們談到了孩子的閱讀力成長情形以及有沒有方法評估孩子的閱讀能力。為了瞭解真實的閱讀素養情況,幾項國際間的大型評量皆把閱讀能力列為重要的評量指標。臺灣自2006年起,加入兩項國際閱讀評比:「PIRLS」和「PISA」。
PIRLS的評量對象為國小四年級的學生。透過故事體與說明文,來調查學生的閱讀表現,並瞭解各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趨勢。
PISA的評量對象則以十五歲學生為主,測驗目的主要為針對生活知能的學習成效提供跨國性的比較,以檢驗學生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PISA稱之為「素養」),並由此界定國民素養的內涵。
這兩項測驗皆為國際間具有公信力的調查,測驗的結果也受到各國重視。但遺憾的是,由於測驗僅針對特定年齡的學生進行評比,且受測學生皆以抽樣方式進行,所以並不公布個別學生的成績,我們僅能知道這兩個年齡層學生的通盤表現,自然也就無從瞭解學生細部的閱讀能力特徵或發展歷程。
「教學現場對學生閱讀能力評估的窘況」
儘管社會大眾普遍能認同培養閱讀素養的重要性,市面上卻缺乏統一、公正、有效的測驗,來評量跨年齡層學童的閱讀能力,以致於無法具體且完整的評估閱讀能力發展實情。
為解決此困境,臺師大心測中心研發出一套可全面診斷學生閱讀能力表現的評量工具,稱為「中文閱讀能力適性診斷評量」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Chinese Competence,簡稱DACC)
。此測驗的適用對象為二至十二年級學生。在前置研發階段已施測約一萬名學生,在正式測驗啟用後亦累積超過四萬名的受測人次,且持續增加中。
由於收集了大量的跨年級學生資料,DACC除了能有效地評量學生的閱讀表現,也建立了珍貴獨有的閱讀能力常模。學生在做完測驗後,能得知自我在各項閱讀技能的強弱項以外,也能對比自己的成績在同年級學生中的落點,更能進一步地瞭解自己的閱讀能力大約為幾年級的程度。這些都是目前市面上其他測驗所無法提供的寶貴資訊。
藉由DACC近年來的施測結果可發現,在跨年級比較看來,學生在小學階段,每一年的表現都有明顯地增長。但相對而言,到了國中時期,能力的成長幅度趨緩,七、八、九年級學生的表現相近。這樣的結果,肯定了近年來我國在國小階段致力於發展各項閱讀策略教學的成效。而七至九年級能力變化的趨勢,則反映了學生在國中階段需要分散精力,顧及更多不同學科的學習,以致於難以在閱讀能力上有明顯的提升。
除了台灣學生的常模,DACC也進行了兩岸三地,包含臺北、香港、北京三個都市的中文閱讀程度比較。依據跨年度的統計結果顯示,香港的表現相對較弱,台北和北京兩地則各有擅長。在中年級時,北京學生的能力較好,但到了高年級,台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超過北京學生。這些以往無從得知的資訊,已可透過科學化的實徵數據讓我們瞭解到學生閱讀能力的細部發展。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
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科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人與人溝通互動的基本能力,因此對閱讀能力進行有效的評量及診斷,是刻不容緩且必要的。掌握了學生的閱讀發展資訊,便可施行適性教學,呼應學生的程度,調整教學方案,最終以學生的能力及興趣為出發點培養閱讀素養,進而達到因材施教、「閱讀、悅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