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圖書的可讀性分級閱讀
2019-11-15

《中文圖書的可讀性分級閱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宋曜廷副校長


幾年前,一個香港國際學校的圖書館主任到台灣師大來找我,說明他們需要了解我們所研發的中文可讀性分級系統。我問她需要這個系統的原因,她說在國際學校,許多家長都關心小孩子的閱讀能力進展,所以常會要求圖書館員為小孩子推薦書單。有趣的是,當圖書館員推薦給他們的小孩適合的書籍的時候,他們這些家長又接著問:為什麼推薦我的小孩念這些書呢?這時候這些館員往往就答不出來了。所以他們認為有客觀地對學生能力了解的評量工具,再加上對圖書或文章難度(或稱可讀性readability)客觀分級評定的系統,兩者搭配起來,他們就可以更有信心推薦特定小孩可以讀的書了。這個事件讓我們更深切的體會到,做任何的教學或學習內容的推薦都須有所依據。也就是說雖然適性教學這件事情是許多人所重視的,但顯現在閱讀這個活動上,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能力,而且了解讀物的難度,兩者配對才能具有說服力。


我們舉一本書為例,如「鼴鼠博士的地震探險」(圖一),這本書讀者們認為是適合幾年級的書呢?有些出版社,例如新華書店文軒網,認為是五歲以上的幼兒可以閱讀的;另有一些網路書店(如當當網)認為是七~十歲的小學生就可以讀了。但事實上這本書是介紹地球科學的一些概念,裡頭包含了地殼、地函、地震等概念,嚴格說起來這些在台灣的國三課程中才有比較明確的介紹。由這個例子也可知道兩件事情:一是許多出版社都關心圖書分級的事情,所以他們都對圖書適合閱讀的年齡做了標示。另一件事情是這些出版社都沒有適當的對圖書難度或可讀性分類的工具,所以他們評出來的適讀年齡差別相當大。


分級閱讀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點得到支持:


一、增加圖書選擇的效率:圖書資訊大量擴充需要明確的、適當的圖書可讀性分級引導。根據大陸「2018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及台灣「107年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其趨勢分析」的統計顯示,2018年兩岸出版的中文圖書一年就約有26萬種,超過25億冊,其中兒少讀物約有2.3億冊。這麼多的圖書內容,到底有哪些是適合自己的小孩或學生所屬的年齡層呢?如何快速有效在書海中找到適合興趣和能力的書籍,是一個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問題。


二、提升閱讀的效果:閱讀心理學的研究顯示(Dubay 2004; Klare 1963, 2000),如果閱讀的圖書難度力比能力低太多,往往帶來枯燥的感覺,減少趣味性;如果圖書的難度高於閱讀能力太多,往往帶來挫折感,降低閱讀動機。因此如果所閱讀的圖書能夠接近讀者的閱讀能力,但稍微高一些,往往能夠帶來愉悅感和挑戰後的成就感,也更能激勵讀者往前一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有助閱讀習慣的養成:圖書如果有適當且明顯的難度分級標示,有助學生逐步往更高等級更難的書籍逐步進行閱讀,從適合自己的難度書籍,到越來越具挑戰性的書籍,在逐步挑戰的歷程,養成持續性的閱讀習慣。


分級閱讀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的。例如美國教育部所推動的藍思(Lexile)分級系統,是目前英文書最廣為採用的系統。在中文書籍方面,臺灣師大所研發的慧讀、會讀系統(SmartReading, www.smartreading.net),是目前被廣泛採用,也是最為精準的系統。慧讀系統中所有的書籍都有透過專利分析技術有效、精準地進行分級,))這些分級的效能經過嚴謹且廣泛的驗證(宋曜廷等,2013; Sung et al., 2015; 2017; Tseng et al., 2019),可說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圖書可讀性分級系統。




經過慧讀系統分級的圖書,都會得到一個C值,例如「佐賀的超級阿嬤」(圖2)的C值是478,這個C值可以直接對應學生的閱讀能力測驗成績(如DACC,會考等),也能對應他的閱讀心理年級(就讀年級如果是五年級,他的閱讀心理年級未必是五年級,可能是六年級或四年級)。經過慧讀系統難度分級的中文圖書目前已超過一千餘家出版社,約七萬多本繁體和簡體的書籍。結合慧讀系統的適性閱讀能力測量以及閱讀歷程記錄,全方位的功能已經在台灣、香港、新加坡、大陸等華人地區獲得認同且廣泛應用,成為華人世界最具有權威性、最能協助學生提升閱讀效果、最能幫助中文教師提升教學效果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