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自主的閱讀:不只贏在起跑點,更贏在終點
2019-10-21

《自律自主的閱讀:不只贏在起跑點,更贏在終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宋曜廷副校長


「不要輸在起跑點」是許多家長對於自己小孩子發展過程的自我期許。這樣的期望發生在小孩子的人生各個階段:例如幼稚園階段時給予更多的刺激和嘗試機會、國中階段時希望有機會進入到明星高中、大學階段給予更多國際交流的機會好進入國際企業…等等。可以說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是起跑點,因此我們的家長也都始終在戰戰兢兢希望孩子能夠有好的準備。


有趣的是,這樣的期待其實深獲科學上的實徵證據支持。以幼兒階段為例,六歲左右是小孩子初入小學的起始點,幼教和小教的銜接是許多家長關心的議題,其中在幼稚園所獲得的基本學力,例如語文和數學的能力,是否能夠充分的應付進入小學所需,甚至能夠超越他人,就變成一個家長所關心的「學習準備度」(school readiness) 議題。幼兒早期表現對後期發展的影響,也受到國外文獻的支持。例如美國的發展心理學家Ducan等人(2007)針對美國、加拿大、英國六個縱貫研究(大約從三歲追蹤到國高中)的大型資料庫進行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把不同的研究結果綜合其來看整體效果),發現在約一萬六千名參與者在三到六歲所接受到的語文素養(例如對字的認識、語音的覺察、語詞理解等)、對數字的能力(數數、數量概念等)對於他們在進入小學,後甚至到中學一二年級的學習成就都有很好的預測效果。Ducan的研究在往後幾年也獲得更多美加研究者的重複驗證支持(Hooper et al., 2010; Romano et al., 2010)。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對上述早期語文和數學的認知能力的關切,近十餘年來,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更關心氣質面(temperament)的特性對於學習成效的影響。許多類似的概念,例如恆毅力(grit)、自我調整(又稱自律,self regulation)、自我控制(self control)、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等,都被深入探討。再以幼兒階段為例,家長和老師最關心的幼兒行為表現,例如幼兒能否適切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望、是否能夠遵守學校聽懂教師的指令、能夠專注、能夠不去打擾他人、或者能夠敏覺別的小朋友的感受等等,這些偏向社會和情緒方面的能力在近十餘年來,也被發現對後續學習表現有重大影響。以「自我調整」而言,指的是對自己的認知、行為、情緒等進行控制和調整;特別是對於專注、抑制衝動、和投入努力等行為,都有良好的掌控。而無論是西方世界或華人世界,都有長期追蹤研究明白顯示,在幼兒時期及展現好的自律的學童,不僅在情緒穩定、社交行為、都有比較好的表現、而且他們在後續的學業表現上也比自我調整能力差的學生更為優異(Zhou et al., 2010);後續達成學業的成就也比較高(Vitaro, 2005);甚至有研究指出,自我調整對於後續學業成就的預測力比智力(IQ)來得高(Duckworth & Seligman, 2005)。


上述兩方面的研究結果給我們的啟示是:早期良好品質的教育有助於後續的發展和表現。或許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推論:認知方面的表現可能決定你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是社會/情意方面的表現可能決定你不要輸在終點。若真如此,這兩者如何得兼?如何讓認知與氣質兩方面的特性能夠攜手共進?關鍵就在如何將社會情意特質的訓練,有效整合進入認知學科訓練,在達成特定的認知內容的目標過程中,同時進行社會情意技能的鍛鍊。以SmartReading為例,就是希望能將閱讀的認知素養與自律自主的情意特質相互結合,透過對自己能力和興趣的瞭解,進行閱讀規劃,且有紀律的執行閱讀計劃,讓孩子養成持續且深入的閱讀習慣,最終能達到精進閱讀素養的目標。如果孩子能在閱讀素養這個認知領域上達到自律自主的目標,相信他們也能夠將這樣的行為和特質應用到其他科目上,進而在全面的提升其學業和生活表現。